仅以此篇悼念永远可爱的 袁隆平 爷爷。

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——袁隆平,因多器官功能衰竭,于湖南长沙逝世。
  •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
  • 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,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
  • 曾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
  •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
  • 中国工程院院士
  •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
  •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
  • 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
  • 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
  • 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

袁老毕生功勋无数,但我最喜欢“杂交水稻之父”的称号。

还没上学的时候,我就从家人口中经常听到袁老的伟大事迹。

出生在农村的我,深刻体会到杂交水稻带给农民的变化。

建国初期,“大包干”,虽然不缺劳力,但是事倍功半。水稻的亩产量只有200斤。亩产200斤是什么概念?100斤稻谷大概能打出60斤米,200斤稻谷以120斤米算。试问,120斤米能供你吃一年吗?一个人都喂不饱,更何况是一家人,更何况那是一个拖家带口,高生育力的年代。

没错,这就是60年代。是袁老口中说的“我亲眼见过吃不饱饭”的年代。

因为杂交水稻的出现,水稻的产量从200斤变成了400斤、600斤、800斤……一直往上涨,到现在已经达到 单季亩产量1149.02公斤,双季亩产量1530.76公斤

短短几十年,水稻产量翻了十倍以上。


毕生与饥饿做斗争的袁老,在完成“不让中国人挨饿”的使命之后,并没有停止。

他有了更大的梦想:

我一直有两个梦,一个是禾下乘凉梦,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。

他是一个心怀世界的人,不仅要让中国人不挨饿,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不要挨饿。

于是他开始研究恶劣环境下的水稻种植技术。

很快,盐碱地水稻、海水稻面世了,并且亩产量也在节节攀升。

很快,远在大洋彼岸的非洲人民吃上了大米,世界上挨饿的人越来越少。

也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好消息,以至于我们忽略掉了一些事实。

沉浸在丰衣足食年代的我们,似乎忘记了袁老已经90多岁高龄了。

袁老给自己设立的两大目标,更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他身上,他似乎也忘了自己的年龄,整天扎在实验室和实验田里。

终于,他把一生献给了稻田。

在2021年三月份,袁老在海南三亚的实验田里不慎摔倒,随后住院就医。在医院折腾了一个月之后,转入长沙湘雅医院。

最后,在今天,与大家告别了。

上天大概是怜惜他老人家,不想再让他劳累奔波。

袁老将这一生都献给了科学和人类,一点也不打折扣。

“不累倒,不罢休。”

仅这一点,就值得我们学习一生。

袁老您知道吗?

您一定不知道,有无数个像我这样农村家庭,是靠您的水稻实现了温饱,并且支撑了一整个家庭。

记得小时候,家里种的水稻只够满足温饱,和温饱以外的日常开支。在我读小学的时候,我们全家靠卖粮食一年下来的结余只够买一台电视机。

再之后,每次播种的时候我总能听到父母说:“今年新出的种子听说不错,试试看能打多少斤粮食。”

结果是每次都有惊喜与收获。

电视上说能达到亩产多少斤,就真的能产多少斤,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家都是超过平均产量的。

对于我们这样依靠“务农”生活的家庭,这无疑是救星下凡。

从此,我们家开始能添置其他物件,开始养猪,养鸭子,发展各种能够通过粮食变现的路子。

也因此,在我学习成绩还不错的情况下,父母没有让我辍学打工。他们让我念完了高中,让我念完了大学。这在我们整个村里,是独一无二的案例。

虽然我与您相隔甚远,也毫无关系。但是您的科研成果,确确实实惠及了千千万万的家庭。

我想真诚地跟您说一声:谢谢!

您这一生不停地运转在科研道路上,实在太累了。

您就在天国好好休息,剩下的,就交给我们后辈们吧。

袁爷爷,一路走好~

2021年5月22日晚。